今天在微信上轉發了一篇大體內容是京東要進入傳統的經銷領域的宣傳文章,然后配以一句:利用的還是我們國人貪便宜的心理,做的還是那些不創造價值的事。怪不得不賺錢[挖鼻]。就像以往一樣,點贊的來了,附和的來了,當然也不乏發表自己觀點的朋友們。
但是,觸動我寫今天這篇文章的,并不在于本身對這件事情的論斷。而是在于,我在小伙伴們的評論中,還是能夠看得出,有相當一部分朋友們仍然視那些革命式的、那些躍進式的、那些屠殺式的商業模式為神明,并且趨之若鶩。他們可以輕描淡寫地用一句“今天不賺錢不代表將來不賺錢”來掩蓋“講故事、燒需求、滅市場、縱貪欲...”的不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商業模式中所蘊含的巨大邏輯悖論。
這種盲目,近乎于瘋狂地崇拜如今所謂的商業之神的朋友們,如果你們能夠站在更高的層面,非一個企業、非一個行業,而是整個社會進步的層面來看今天的那些“商業巨頭”、“世界500強”,你才會真正的了解,誰才能走得更遠。
*近,很多有識之士,無論出于何種目的,都在評論如今“雙創”大氛圍下的創業公司,應以什么為價值導向和企業精神。不論是經過思考的吶喊,還是隨波逐流式的附議,他們都在企業的本質上給出了近乎一致的答案——那就是做企業必須創造價值,而對于初創類企業,養活自己才能談更高的價值創造。故事講得再好,它始終是個故事,能否活著走下去,堅持走下去的企業實在寥寥無幾。
但是無論是阿里的發跡,還是京東一個一個對未來所描繪的美妙故事,在價值創造這點上,卻鮮有人能夠說得清它們的問題到底在哪里。討論阿里或京東,可能在“以成敗論英雄”的中國,我會死得很慘。所以我決定還是先撿一些“小事”來說。
記得前段時間看到一篇文章,講的是去年A輪融資的846家創業公司,已經快倒閉完了。從兩年前*一直津津樂道地C輪死,到如今大量拿著投資人錢,在天使輪、A輪后歡樂地“玩兒一把”,然后悲壯地“掛掉”,再一本正經地寫一些“經驗”、“雞湯”,似乎成為了如今創業大環境下的“ISO標準”。這些現象背后折射出的,我想,不僅僅是創業企業生命的周期的短暫,更深層次的是我們要反思企業到底應該做些什么?怎樣的企業發展之路才是我們該選擇的?
在“進化型組織”中,企業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贏利生存、持續發展、企業價值、社會責任。簡而言之,企業只有度過的*初的贏利生存,才能夠為其客戶、市場持續的創造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進而完成企業自身的蛻變。上市、估值都是企業在完成了前兩個階段之后,這個社會對她的價值認可,當一個企業真正被社會認可之后,*后就是反哺社會,實現更大的社會責任。
這個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個階段的時間可以縮短,但是不能跨越。而恰恰如今的創業、融資的核心思維模式,就是通過資金的注入,讓企業“跨越”過之前的兩個階段。這是一種很危險的做法。
主觀上來講,當一個企業在自身并沒有建立起良好的“自循環”機制時,她的自組織和自適應能力是很弱的。
拿企業*基本的銷售能力為例,很多企業花了大量投資人的資金,燒錢砸廣告,免費砸用戶,補貼砸代理,看似砸破的是一個“舊世界”,事實上是把自身的贏利能力棄置不顧,用虛妄的用戶數代替*為核心的“銷售額”,用美麗的“商業模式”、“生態圈”來掩蓋銷售能力積弱、賺不到錢的可悲事實。
客觀上來看,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而一個企業,尤其是初創型企業,如果以這種手段和思維模式來處理問題,那她本質上是對市場的藐視。*終帶來的是市場無情的反擊。
比如這段時間,大量O2O公司如雨后春筍般的出現,大量企業SaaS服務公司也同樣快速的崛起。而“燒錢燒出一片天”,也成為了這些公司的座右銘???終結果又是如何呢?你補貼,客戶歡歡喜喜的來了,你免費,客戶給你個面子用一用。一旦補貼沒了,免費的變成收費的了,你的好日子也走到頭了。市場會給你當頭一棒!
私以為,企業應該從“小而美”做起,資本能夠讓你迅速發展,但資本并不能抹去企業成長的必然規律。一個企業在發展之初,首先需要考慮的是股東價值。只有贏利了,才算一個真正的“適者”,這樣才有資格在殘酷的商業環境中生存。然后,在股東價值被持續滿足,*桶金的效能持續展現之后,關注顧客價值、市場價值,持續耕耘市場,建立起良性的客戶關系和品牌認知,讓市場給你一席之地,為你帶來源源不斷的利潤。
記住,真的不要去藐視市場,妄圖通過一場資金戰役讓市場臣服,*終你會發現,你是以卵擊石。
*后,在股東價值、顧客(市場)價值被持續滿足后,資本就會以一種真正的“天使般”的美麗姿態,給你帶來更高層面的蛻變和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寫在*后,愿所有的創業公司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路,在如今大環境艱難的時代,勇敢地活下去,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來源:泛在服務中心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